腦神經系統疾病 – 癲癇(epilepsy)先兆、治療、手術

“Epilepsy” 這個字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擁有、支配、控制或掌控」。
 
以往常稱之為癲癇,但癲癇並不是一種傳染性疾病,而癲癇患者更不是瘋子。所以,現在也有人稱之為腦癇。香港人的俗稱又為羊癇症或抽筋。
 
因為可能是大腦中電子傳遞導致腦部功能異常。大腦半球的神經細胞過度放電,造成不正常的電子傳遞,癲癇患者發作
(seizures)時如同經歷一場混亂的腦部電子風暴。由於大腦是控制全身的器官,發作時患者的感覺或行為會因大腦癲癇發生的地方、範圍和速度不同而改變。因此,癲癇症的發作有許多類別,每個人的發作方式亦會不同。
 
通常癲癇症的發作時間是由幾秒到幾分鐘不等。癲癇症的發作可能會單獨或一連串地發生。
癲癇是相當常見的腦神經系統疾病。大約每100~200人中有一人患癲癇。香港大概有60,000-70,000人患有癲癇症,而在全球則約有50,000,000個患者。
 

癲癇的發作

 
癲癇症的發作可大致分為兩大類,局部性發作和全身性發作。發作的種類可以有40多種。每一種癲癇對於患者的行為有不同的影響,而因應的治療方式也不同。在某些個案裡,患者會知道自己快要發作了,因為他們看見,或聽見某些東西,或是感覺暈眩,噁心想吐,或是 「覺得怪怪的」。這些稱為先兆(aura)。先兆像是發作前的警報。可以提醒患者採取一些防範措施,例如:坐下來,以減少可能的傷害。
 

全身性發作(Generalized seizures)

-大腦兩側的神經細胞不可控制的亂放電。這是最常見的癲癇型態。這種發作起始於腦部某一區,接著向四面八方橫掃整個大腦。發作會使肌肉痙攣抽慉,失去意識。這一類型的癲癇患者不記得自己發作過。 有幾種不同形式的泛發性發作:

 
l   失神性發作(又稱小發作): 患者會呆視數秒,沒有反應,短時間失去知覺,通常不會跌倒。這類發作形式並不容易察覺,旁人看到以為患者在 “發白日夢”,而患者也不一定為意識到自己曾出現癲癇發作。
 
l  強直陣攣性發作(以前稱大發作):即通常人們提到“發作”時所指的發作類型。發作的人首先會大叫,然後便會經歷僵硬、抽搐兩個階段。首先,發作的人會全身變得僵硬,,並失去意識倒下。接著患者的手臂和腿會猛烈痙攣.。慢慢患者會恢復意識與知覺,但他們會感到無力及疲倦。
 
l  僵硬性發作:當發作時,全身僵硬但四肢沒有抽搐,患者如果站著會突然跌倒在地上,通常是向後跌倒。發作時間通常持續很短而且很快復原,有機會導致頭部或背部受傷。
 
l  全身軟弱性發作: 患者突然全身肌肉放鬆,跌倒在地上。這種發作持續很短時間,亦不會失去意識。但患者有時會於跌倒時撞到東西而受傷,特別是頭部。
 
l  陣攣抽搐性發作:這種發作通常會大約幾秒。持續四肢突然抽搐,患者可能神智清醒或昏迷。患者通常會上半身抽搐,
但也會有下半身或全身抽搐的情形。比如有可能他們正拿著一個杯子,但突然手臂抽搐和痙攣,令杯子跌在地上。
 

局部性發作(Partial Seizures)

-這一類型的發作只有腦部的某一小區域發生不正常的放電。但有時候局部性的發作會擴展至整個腦部。有兩種形式的局部發作:

l  簡單局部性腦癇發作不會影響患者的意識,患者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他們的感覺可能會發生變化,嗅覺、聽覺或視覺亦可能失真或扭曲。他們可能感覺到身體的一部份(如面部、手臂或腿部)突然的、不由自主的抽搐。簡單局部性腦癇發作通常會維持幾秒到幾分鐘。

 

l  複雜局部性腦癇發作
       複雜局部性腦癇症是指患者大腦內部的異常放電擾亂了患者的意識和知覺。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局部性腦癇發作。由於複雜局部性癲癇發作,會引起體上的損傷,患者不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麽,甚至不會有記憶。發作時,/她可能會頭暈,混亂。又可能會出現怪異的行為,如咀嚼、重複地舔唇、 玩弄衣物或附近的物件、漫無目的地行走、情緒異常波動(如憤怒,哭泣或大笑)。患者亦可能體驗到一種模糊的、異常的、難以描述的感覺。他們可能會看到幻象,或感受到更為強烈的惶恐或興奮。他們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并四處遊蕩。
 
發作時間為幾秒到幾分鐘不等,有時候會持續20分鐘甚至更多。

病因

 
大約有50-70%的癲癇其病因不明。其餘的病例則是由其他可能引發癲癇的疾病、意外所致:
頭部的創傷,例如:車禍或者是跌倒
  1. 腦腫瘤
  2. 中風
  3. 動脈硬化症(Arteriosclerosis)(脂肪塊堆積於血管壁)出生前腦部因為感染或是缺氧而受傷
  4. 感染,如腦膜炎(meningitis)或是腦炎(encephalitis
這些在腦中遺留一些創傷的痕跡。這些「傷痕」成了癲癇發作的位置。至今我們仍然不明白為什麼這些傷痕會引發癲癇發作。可能有某些形式的癲癇與遺傳有關,但是通常這一類型的癲癇並非來自遺傳。有時候下列情形會引發癲癇發作:
  1. 壓力
  2. 過度疲勞和長期睡眠不足
  3. 閃爍的燈光或是聲音(像是電動玩具或是電視)
  4. 血糖過低
  5. 忘記定時服藥
  6. 過度興奮、緊張
  7. 攝入過量酒精、毒品或其他有毒物質

診斷

 
腦神經外科醫生要做出癲癇的診斷之前要先瞭解一些狀況。例如:
  1. 多久發作一次?
  2. 第一次發作是什麼時候?
  3. 曾有過頭部創傷嗎?
  4. 發作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5. 有沒有任何不尋常的感覺(嗅覺,聽覺,或是看到光)
  6. 記不記得自己發作過?

 

因為並沒有一種單獨的針對腦癇症的診斷方法,腦神經外科醫生會全面評估患者的徵狀、第一次發作、家族病史和多種測試方法,如腦電圖(EEG),CT掃描磁力共振掃描(MRI等。
 
腦電圖(EEG) 可協助判斷病患是否有癲癇。癲癇患者的腦電圖通常會出現很大的起伏稱為棘波(spikes)。然而,腦電圖並不是一直都能有效的偵測出癲癇,非癲癇患者大約有5%的機率會出現異常的腦電圖,而大約有20%的癲癇患者它的腦波圖卻是正常的。
 

磁力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或是電腦斷層掃瞄computer
tomography [CT] 也可以找出腦部組織損傷的區域或是過去傷痕的位置,又或者有異常影像發現。

癲癇的治療

  1.  藥物
    有時候沒有藥物治療,癲癇發作一樣會停止。許多人會服用抗癲癇藥物(也叫做抗痙攣藥物)來控制癲癇。然而,這些藥物卻不能使癲癇痊癒。當然,這些藥對於60-80%的病例皆可有效的控制症狀。抗痙攣的藥物藉著減少皮質神經細胞異常放電的現象達成療效。這些藥物可以改變與發作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或是改變離子進出神經細胞的方式。患者需要保持血液中的藥物份量晝夜穩定,錯誤的劑量會降低血液中的藥物份量,繼而導致癲癇突然發作。
  2. 癲癇手術 
    當藥物治療無效而且很清楚是腦部哪一區域引發癲癇發作時,可考慮採取手術治療癲癇。
前顳葉切除術(Temporal Lobe Surgery -這項手術是將大腦組織中癲癇發作的起始點移除。
 
大腦半球切除術(Hemispherectomy -移除某一側大腦半球。這種手術很少施行。動過這種手術的小孩雖然在使用移除腦半球對側的身體時常常會有困難,但大致上各種功能還能運作得不錯。某些手術個案只移除特定的腦葉。
癲癇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系統疾病,而且並不罕見,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的人士身上。許多人經過治療已經成功控制了發作。毫無疑問,癲癇症某程度上會影響生活,但透過腦神經外科醫生的協助、家人的支持及準時按醫囑服藥,患者也可以如常地生活。
 
 

內容: 由香港腦脊中風及痛症顧問中心提供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